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构建融媒体生产指挥中心、搭建融媒体传播矩阵成为广电媒体的重要举措。但在媒体融合传播过程中,广播FM依然有着其独特的市场市场和用户价值。
广播媒体在推进深度融合创新的大背景下,积极创新节目形态和布局网化传播矩阵,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加持下逐步形成了FM、APP和WEB三个传播路径。在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流媒体消费成为主导模式以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近10个亿的互联网时代,FM依然是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内容的最主要选择。2020年较上年同期收听广播直播流的用户选择率,FM提高了17.49%,而APP则下降了18.25%。
△数据来源:2020年CCData全国音频用户专项调查,样本量:7190个
广播听众收听广播直播流节目时,FM是最主要的收听选择;车载则是整个FM端的最重要的传播通路,也是广播媒体的生命线。从收听场景角度分析,车载收听是驾乘人员在密闭环境获取资讯和情绪调节的最重要方式;从内容供给角度分析,广播媒体始终高度重视车载内容的创新研发,通过话题和互动形成内容与用户的情感交流,通过多元化资讯组合形成内容与用户的连接粘性。2020年较上年同期收听广播直播流FM的用户选择率,车载提高了4.45%,达到86.54%,成为FM广播的必争之地和生命线。
△数据来源:2020年CCData全国音频用户专项调查,样本量:7190个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20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占比达到75.54%;机动车驾驶人达4.5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18亿人,占比达到91.67%。理论上而言,每一个汽车驾驶人都是车载广播的潜在用户,只是使用程度的差异。2020年CCData全国音频用户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平时开车的驾驶人收听车载广播的占比达到84.5%,保守估计车载广播用户不少于3.5亿。
移动电台(FM类),是指基于网络发展所实现的传统电台网络化。随着移动电台业务模式的拓宽,UGC内容的增加,移动电台成为建立在播客模式(Podcast)和广播FM基础上的在线音频互动社区。
移动电台打破了传统广播FM与互联网的技术壁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依托智能移动平台的强烈伴随性,有效地延伸了传统广播FM的传播价值。2020年移动电台(FM类)的用户选择率达到56.2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5.15%,成为广播融合传播的一个重要路径。
△数据来源:2020年CCData全国音频用户专项调查,样本量:7190个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较2020年3月提升0.4个百分点。智能移动设备为移动上网提供了便利,近近十亿的手机网民为广播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极为广泛的用户基础。截至2020年底收听广播直播流内容的广播听众中,有超过三分之一(34.1%)用户是采用智能移动设备的移动电台实现收听的。
在广播收听市场中,车载广播FM和移动电台FM构成了广播FM收听市场的两大主流阵地。但从具体收听行为分析,车载广播FM和移动电台FM存在明显的差异。
通过车载广播FM和移动电台FM的听众收听频次的对比分析,车载广播FM的用户粘性显著高于移动电台FM的用户。车载用户的收听粘性表现为周2-3次和周4-6次的占比基本一致,且一天收听2-3次,体现出车载广播FM的用户驾车伴随性场景化收听的属性;而移动电台FM的用户在周或天的收听次数上相对较为离散,表明移动电台FM的用户基于智能移动平台的收听选择更为多元。
△数据来源:2020年CCData全国音频用户专项调查,样本量:7190个
通过车载广播FM和移动电台FM听众单次收听时长的对比分析,车载广播FM用户的单次收听时长,明显强于移动电台FM用户的单次收听时长。尽管两类用户的单次收听时长均聚焦于20-30分钟时长,但车载用户的收听时长较移动电台FM用户更具持续性。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么撤离、避险,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广播FM拥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在网络瘫痪、电力中断的特殊情况下,若要获取外界信息,广播FM是当仁不让的首选,这已为2008年的汶川地震所证明。因此,不受外部电力和网络信号影响的FM广播必然成为重大灾难中最后有力的通讯保障,也是突发事件中应急必备的唯一通讯设备。
因此,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中,广播FM无论是在用户层面还是应急层面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独特价值。推进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搭建融媒体传播矩阵,更应尊重广播FM的传播规律和传播优势,以广播FM的内容生产优势为源点,以广播听众的收听诉求为原点,深耕广播FM的内容生产及传播模式,通过融媒体传播矩阵和融媒体生产指挥中心为广播FM进行赋能,而不是弱化广播FM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